【时事新闻】2018世界流感大会在北京召开

Dateline:2018-09-12Source:XABTView count:603 Share:

2018年9月8日-9日,“2018世界流感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纪念流感大流行100年:防患于未然”,旨在加强全球流感防控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提升全球流感防控和流感大流行应对水平。

 


1200余名中外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国际制药商协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纳、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蒙古、老挝、泰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议科学防控流感之道,防患未然,共谋促进全球公共卫生工作发展之策。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主持,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毛群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毛群安

 

大会主席王陇德在致辞中指出,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已过去100年,今天我们在此重温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防止历史灾难重演。主办世界流感大会就是为了搭建一个高端学术平台,交流分享全球最先进的防控技术,凝聚对加强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共识,加强国家、区域和全球流感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公众和专业机构对流感危害及其防控的认识,为应对下次流感大流行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将把世界流感大会持续办下去,努力把大会打造成为一个精品学术品牌,为全球流感防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毛群安局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正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努力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近年来中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逐步完善法规政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防控工作,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特别是在流感防控领域成效显著,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敏感高效的检测体系,逐步形成了“强化监测预警、免疫重点人群、规范疫情处置、落实医疗救治、广泛宣传动员”的全面防控策略。下一步,中国愿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下,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工作,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大会分为全体报告和分组会议。大会报告嘉宾均为全球流感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和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等分别就中国流感大流行历史应对准备及中国临床诊疗体系建设、中国大流行历史和大流行应对准备等方面做了大会报告。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制药商协会联合会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近20位专家学者也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 中国流感大流行的应对与未来规划

许树强(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办公室主任)

 

近年来,中国在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和准备方面成效卓著,特别是对于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我们充分吸取2003 年非典的经验和沉重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胜利。

 

下一步的计划是:

第一,修订《国家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主要基于:1.总结2011 年的预案。2.借鉴禽流感防控中的经验。3.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17 年版的《流感大流行风险管理指南》,修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及相关部门的各类预案,研究制定完善流感大流行的各项技术方案和指南。

 

第二,加强培训演练。我国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或者分区域开展广泛演练,吸收我国以往富有成效的做法,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等国家的做法,提高实效性。

 

第三,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科技部有两个药品和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综合监测、综合检测、防治技术、临床诊治多方面给予重要支持。

 

第四,做好季节性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防控。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将积极支持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政策技术问题的讨论和规则制订。

 

第六,落实我国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从SARS到流感:中国临床诊疗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


王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出现,人们对这一新型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当时,全球统计大概有6100 万人患病,住院者27 万,致死者1.5 万,造成了公众恐慌。

 

我们从世界卫生组织获得病毒样本后,只用了87 天便研制出疫苗,堪称最快、最顺利。疫苗出来后,短期内迅速接种了1.5 亿人。通过大规模监测,对人群保护效果可达到87.3%。

 

2013 年,上海和安徽出现了一些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最终发现这是一种新病原。3 月24 日拿到样本,29 日便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5 天时间之内便获取到了H7N9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H7N9 相关的诊断试剂、抗病毒药物和疫苗都迅速研发出来。抗病毒药物方面,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扎那米韦作为静脉制剂在重症病人身上已经有了初步的疗效。

 

尽管如此,但中国人口密集、城市化迅速、国际交往频繁,人和人、地域和地域之间不容易隔绝,故而全球合作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出现流感大流行,谁都不能独善其身。

 

● 中国流感历史和大流行应对准备情况概述

高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1958 年,我们亲历了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大流感,1992 年我们建立起了相应的实验室,2013~2018 年我们建立起了完善的人群和家禽市场监测体制,不断强化实验室的检测和诊断能力。。。

 

没有人能逃避未来流感大流行的威胁,因此所有人都应该团结起来,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合作。同时我们呼吁政府的支持。

 

另外还要强化卫生体系,尤其是加强卫生医疗、监管和公众的参与。目前疫苗的覆盖率很低,要进一步加强疫苗研发与宣传推广、流感监测,加强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

 

● 大流行性流感防治措施亟须创新

Rick BRIGHT(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主任)


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创新性研究。在过去的12 年里,我们与全球200 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帮助美国食品和物管理局开展药物的审查和评价,并不断增强药物和疫苗方面的研发能力。

 

1.期待研发出可覆盖全人群的疫苗

疫苗研发存在速度太慢、有效性不够等问题,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创新。我们希望研发出可以覆盖全年龄段人群的疫苗,并加强疫苗长期储存能力建设。

 

2.开发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

流感病毒变异力很强,但目前全球只有一种类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且有些流感病毒还有抗药性,我们必须研发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目前,日本开发了一种叫做Bal?oxavir 的新型药物,可阻止病毒复制,给免疫系统足够的时间应对病毒,从而降低传播几率。强生制药开发的PPA,与奥司他韦或者其他药结合使用,5天就能使病毒载量明显减少。

 

3.在家中即能确诊和治疗

目前,不少医院和大学的实验室都在加强诊断研究,目标是患者在家中即能确诊并得到治疗,大幅度减少传播几率。

 

4.可重复使用口罩的研发与生产

美国大部分N95 型口罩都是一次性的,导致口罩需求量过大,难以保障可持续的足够供应。我们要在口罩生产方面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可重复使用的口罩,节省资源并提高效率。

 

● 全球协同,使流感防治跑赢病毒演变

张文庆(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项目负责人)


下一次大流行性流感何时会来,无从知晓。我们能做的,当然是加强监测,做好预警和防范。

 

监测是应对的基础和根本我们在66 年前就建立起了全球流感监测网络(GISRS),覆盖全球104个国家。

 

疫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主要的工具

尽管在过去的岁月当中,疫苗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但有些地区的疫苗仍然是短缺的。

 

加强全球预警,协同提高预防效果

当全球出现病毒传播时,我们要加强全球监测和预防,帮助所有国家快速检测和发现新病毒。同时在国家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得到相应的风险数据。

 

流感防控是一场赛跑,国家和全球层面对于流感病毒的防治一定要跑赢病毒的演变。这取决于很多要素,一是以科学和创新为基础,建立及时、有效、可共享、协调一致的监测系统。当流感暴发,尽管我们不知道它是哪个病毒株或在什么地方暴发,我们都要从公共卫生角度做出预防。二是我们不单单是做好自身的预防,还要告诉周围的人做好预防,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会分设了6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各国具备适当的大流行防范计划、大流行性流感监测、实验室诊断和早期预警、流感大流行中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季节性和大流行型流感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以及流感病毒学和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学术交流和研讨。

 

北京卓诚惠生自成立以来,一直为提供更快、更准、更灵活有效的流感病毒检测解决方案而不断努力,期望更快速高效科学地应对流感监测、疫情突发等工作。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中华预防医学会,保健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信息,请咨询:4006-500-984

卓诚惠生——追求品质卓越,致力健康事业

了解更多资讯,请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卓诚惠生~
2017072811474827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