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测序和应用研讨会邀请函
背景
纳米孔测序技术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技术革新:
一、单分子DNA从纳米孔通过;
二、纳米孔上的酶对于测序分子在单核苷酸精度的控制;
三、单核苷酸的测序精度控制。
目前市场上广泛接受的纳米孔测序平台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公司的MinION纳米孔测序仪。它的特点是单分子测序,测序读长长,测序速度快,测序数据实时监控,机器方便携带等。
那么,纳米孔测序技术给我们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能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领域有什么样的应用?
敬请期待9月26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的纳米孔测序和应用研讨会活动,届时将会有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研究领域的专家们来分享他们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会议信息
INFORMATION
▽
会议时间
2018年9月26日 9:00 – 12:30
会议地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楼会议室
会议日程
受 邀 参 会 嘉 宾
G U E S T S
▽
马学军
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1999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至2004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高级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中心深造。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体外诊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多个中英文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医促会)分子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病原体核酸检测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工作。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 第4版。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周海健
病原生物学专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病原细菌分子分型、种群结构和细菌性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SCI刊物上署名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ournal of Infecti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省级成果鉴定1项、国家发明专利1个,部委级特殊贡献奖1次。
卢昕
遗传学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至今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工作,主要负责利用全基因组数据开展腹泻病原体的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耐药基因分析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开展腹泻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目前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项目,以课题骨干身份参与过973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MC Genom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文章10余篇。
王佶
博士,2014年就职于病毒病所中心实验室,担任病原体多重PCR,基因芯片与纳米孔测序课题组负责人。2015年赴西非塞拉利昂参加援非抗埃任务,参与建立西非首个高通量测序平台。2017年参与建立我国疾控领域首个纳米孔测序平台。参与“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担任全国卫生应急技能竞赛考核评委。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官方报名通道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
文章来源:肠菌康,部分图片来源:Oxford Nanopore,秀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卓诚惠生——追求品质卓越,致力健康事业
了解更多资讯,请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卓诚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