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速递】华中地区两株候鸟源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深入分析

Dateline:2018-04-22Source:XABTView count:754 Share:

4月11日,Nature杂志子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刊登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中科院特殊病原和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陈建军副研究员题为Two genetically diverse H7N7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solated from migratory birds in central China的研究论文(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Apr 11;7(1):62.)。该研究从湖北地区候鸟的新鲜粪样中分离出两株完全野鸟源、然而遗传背景差异明显的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株H7N7病毒的一些基因片段已经传播到家禽中;该研究突显出在候鸟中长期开展禽流感病毒监测的重要性。
 

2013年在我国华东地区首次出现感染人的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由于该病毒的表面基因起源于野鸟禽流感病毒基因库,提示在野鸟尤其是迁徙候鸟中长期监测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此背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研究人员2013年以来坚持在湖北地区开展越冬候鸟的禽流感病毒监测,他们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从候鸟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出两株H7N7毒株。对这两株病毒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两株毒株的一些基因与流行于家禽的禽流感病毒基因高度相似,这强烈地表明候鸟的H7N7病毒基因已经传播到家禽中。对全基因组的贝叶斯系统发育重建暗示,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两株H7N7病毒经过了多次重组,重组主要发生在2011年末到2014年初期间。用血凝抑制试验的抗原分析显示这两株毒株与人感染H7N9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抗原抗体交叉反应。该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这两株病毒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感染活性的维持能力,结果表明它们在接近中性的pH和低温中维持感染活性的时间最长。动物感染实验显示该病毒对哺乳动物小鼠无致病力,而且感染后无法在小鼠的肺等器官中检测到病毒的复制。
 

图1 候鸟在中国迁徙路线和H7N7毒株分离采样地点地图

 

图2  两株野鸟源H7N7毒株HA和NA片段的最大似然法进化树
 

这项研究表明野鸟源低致病性、遗传背景不同的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流行,研究还揭示候鸟基因片段传播给家禽的事件已经发生,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将增加新型毒株出现的风险。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刘海舟(高级实验师)和熊超超(毕业硕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建军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救护研究开发中心)、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的支持;得到了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王汉中研究员的特别帮助;得到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我国重要自然宿主及媒介昆虫的病毒病原调查”,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传染病重大专项的资助。


更多信息请咨询:4006-500-984

卓诚惠生——国内多重PCR技术应用的开拓者

了解更多资讯,请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卓诚惠生~
20170728114748279.jpg

内容来源:病毒学界